下半年如何把握“稳”与“进”
编者按 行至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更奋楫。继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后,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锚定全年发展目标任务,加力提升宏观政策效能,持续攻坚破解难题,下更大力气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证监会等多部门召开年中会议,围绕各自领域作出具体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有哪些重点?如何着力抓好“四稳”?对此,中国经济时报邀请知名智库专家深入解读、把脉献策。
核心观点
我国居民消费升级步伐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快速应用,绿色、数字等新型消费,以及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潜力巨大。下半年,大力提振消费、有效释放国内需求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稳住商品消费;二是优化服务消费供给;三是围绕消费载体建设加大消费新场景建设。
■董超
最近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科学研判当前经济“稳中有进”的基本态势,同时指出“风险挑战依然存在”,并对下半年经济工作作出系统部署。会议要求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将“要有效释放内需潜力”列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优先任务,通过提振消费,贯通“稳当前”与“谋长远”的战略意图,也为“十五五”规划开局奠定需求侧基础。
为何中央屡次强调提振消费
提振消费之所以屡次被强调,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大力提振消费、释放国内需求是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年上半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较好,尤其是出口超出预期,我国经济活力和韧性再次得到证明。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依然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急需补上消费这个短板,通过提振消费使消费基础性作用发挥更加充分,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以消费增长的“稳”促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其次,大力提振消费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需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需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资源优势统筹发展与安全,立足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和丰富人才资源优势等激发消费潜能,通过大力提振消费能够使国内大循环更加畅通、国际循环更具韧性。
再次,大力提振消费是满足人民生活美好需要的必然选择。我国更加强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把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放到更高位置,这就需要大力提振消费推动这一目标加速实现,通过消费结构升级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增强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大力提振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都具有重大意义。
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来看,消费在“十五五”规划期间是我国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量,消费好,中国经济发展就会稳。从消费演进规律观察,伴随中国由中高收入向高收入经济体迈进,消费将继续发挥经济增长“首要驱动力”的作用。发达国家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变化普遍呈现“U型”曲线特征: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消费率先降后升,最终趋于相对稳定。从中低收入迈向中高收入阶段时,消费率降至最低点;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后,则进入“U型”曲线的上升期,消费贡献率持续处于高位,发达国家普遍在60%—80%。中国最终消费率已从2010年的最低点开始回升,进入“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2024年,中国最终消费率为56.6%,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4.5%。随着向高收入阶段过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持续领先,市场容量将不断扩大,只要消费好起来,中国经济就会稳定发展。
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来看,近十年,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消费增量市场,对于扩大世界市场规模具有战略意义。无论是依据名义汇率还是购买力平价计算,近十年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消费增量市场。按名义汇率计算,2014—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86.3%,约合22.4万亿元人民币,同期美国消费规模增长了63.5%,约合21.7万亿元人民币。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14—2024年,美国消费规模增量约合12.8万亿元人民币,只有中国的57%。中国消费增量优势从人均消费支出增速角度观察更加显著,2014—2024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约6.9%,显著高于美国的4.6%。相较美国,中国消费市场的增量规模更加巨大,属于消费市场蓝海,为世界各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选择。
提振消费应该从何处入手
大力提振消费需要充分挖掘商品消费潜力和释放服务消费潜能。我国商品和服务消费蕴含巨大潜力,无论是消费品升级换代、消费品进口还是服务消费,我国消费均存在巨大的“富矿”。消费品升级换代催生多个万亿级市场,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约5亿人),居民对消费品性能与安全的关注度提升,消费需求正从满足基本需求向追求品质转变,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等品类的升级趋势显著。如2024年中国消费品进口额1.79万亿元,占货物进口总额比重为9.7%。民生消费品进口需求旺盛,全年服装、水果进口分别增长5.6%、8.6%,葡萄酒进口同比增速达38.8%。服务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1%,较上年提升0.9个百分点,相较发达国家仍有15—20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约1.5万美元时,消费结构将加速从商品主导转向服务主导。中国人均GDP已超1.3万美元,服务消费正步入快速增长期。未来,中国生活性服务业的对内放开与对外开放水平将持续提升,文化娱乐、旅游、教育、医疗保健、体育等服务消费领域发展前景广阔。
提振消费面临哪些困难
当前,我国大力提振消费还面临着一些亟待克服的困难和障碍。除居民收入和就业不稳影响消费信心,楼市、股市等不景气导致消费信心有待增强外,还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提振消费面临结构性供给不足。我国进入向高收入水平迈进的重要阶段,处于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时期,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化需求越来越多,国内供给体系还不能很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服务消费需求日益旺盛,但相关服务业创新能力弱,技术储备和高端人才缺乏,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准入限制也较多,服务消费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影响提振消费成效。消费者休闲时间有限,有些制度和政策制约了消费增长。
二是创新赋能新型消费能力亟须增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消费领域应用有待深化,消费场景创新有待加强。消费市场技术应用效率不高,有的还处于简单整合阶段,与需求适配程度不够高,产业链协同和价值融合不足。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有待提升。
三是流通效率还有待提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是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然而,我国流通体系发展中仍存在堵点和卡点,商品和服务供需信息不够匹配,物流成本长期偏高,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流通总体效率还不够高。
提振消费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是全球最具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我国居民消费升级步伐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快速应用,绿色、数字等新型消费,以及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潜力巨大。下半年,大力提振消费、有效释放国内需求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稳住商品消费。持续加力扩围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着力稳住消费大盘。我国生活消费品总体供给充足,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今年国家把消费品以旧换新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资金从1500亿元增长到3000亿元,对商品消费的拉动作用将显著扩大。同时,国家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对3周岁以下幼儿每月补贴300元等政策也将进一步激发相关消费需求。针对商品消费的“顶梁柱”汽车消费,将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工作,支持地方在破除汽车消费限制性措施、发展汽车后市场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加快释放汽车购买使用全链条各环节消费潜力。
二是优化服务消费供给。服务消费是我国未来消费增长的主导力量,增长后劲足、潜力大,但在家政、养老、健康、文化、医疗等诸多重点服务消费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供给不足的现象,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受供给制约的现象比较突出。针对国内急需而供给难以满足的服务消费领域,应加大对内放开和对外开放力度,尽快通过市场力量引入优质服务供给资源更好满足需求。这就需要在许多服务消费领域加大开放力度,引入国际优质服务资源,同时加大国内标准、品牌、环境建设力度,使更多的优质服务品牌脱颖而出,推出银发旅游专列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带动性强的服务消费发展举措等,使潜在的服务消费潜力快速释放,更好满足人民发展型享受性消费需要。
三是围绕消费载体建设加大消费新场景建设。鼓励政府财政支持首发经济,鼓励国内外优质商品和服务品牌开设首店、举办首发首秀首展,打造首发经济集聚区。大力发展数字消费,推动数字产品、数字服务、数字内容、数字渠道各领域创新提质。促进“IP+消费”,打造IP(知识产权)创意设计和新品发布平台,建设IP消费商业地标。创新消费场景,推动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和需求潜力释放。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
广盛网-股票投资管理-线上配资开户网-股票网上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