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国的辉煌到三国的硝烟,从唐宋的繁荣到明清的变迁,这里一直是历史的重要舞台。淮南,地处皖中,淮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市。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夏商时淮夷人活跃于此,春秋战国时,这里是州来、下蔡、楚国的京畿之地,秦汉时又为九江郡、淮南国所统辖。
千年灿烂文明的传承和悠久历史的沉淀,使淮南大地上分布着众多高等级古遗址和古墓葬,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犯罪分子对淮南市丰富的文物资源虎视眈眈。
2024年6月,震惊全国的武王墩古墓被盗掘大案被淮南公安成功侦破。六年奋战、两次攻坚,淮南市公安局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49人,追缴文物113件,其中一级文物28件、二级文物35件,直接推动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对武王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为守护国家文物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办案民警押解犯罪嫌疑人指认现场
2018年6月的一个清晨,淮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的办公桌上,一份来自公安部的检举线索揭开了这场文物保卫战的序幕。“老夏”“2015年”,两个模糊的关键词背后,是武王墩古墓——这座沉睡两千余年的楚国高等级墓葬,可能存在被不法分子盗掘和破坏的重大危机。
展开剩余69%接到线索后,淮南市公安局立刻启动文物大要案侦办工作机制,成立由市公安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武王墩古墓被盗掘专案组。
专案组甫一成立,便遭遇 “多重困境”:由于案发现场偏僻无目击证人,监控数据因年代久远无法还原,在数万条信息中筛查出目标“老夏”更如大海捞针。50名刑侦骨干组成的专班开启“白加黑”封闭式攻坚模式,在亿级数据的分析比对中,信息研判组通过关联分析,终于在2018年9月锁定关键人物——河南杞县籍人员夏某震,他曾因盗墓入狱,与淮南本地人员孙某科的频繁联络,成为撕开犯罪网络的第一道突破口。
随着专案侦查的不断深入,一个横跨豫、鲁、赣及淮南本地的职业盗墓团伙逐渐显形。他们以“土石方工程”为幌子,采用专车接送、对讲机通信等反侦查手段,在数次盗掘武王墩古墓后,又计划对战国名将廉颇墓实施爆破盗掘。
关键时刻,专案组果断出击。2018年11月5日,200余名警力分赴河南、山东、江西等地展开集中收网。与此同时,淮南本地抓捕组重兵围剿此次盗掘廉颇墓的团伙窝点,对打完盗洞收工休息的盗墓分子实施抓捕,当日便一举抓获19名盗掘古墓葬犯罪嫌疑人,收缴80斤土制炸药、15根雷管以及洛阳铲、探针等大量盗墓工具。
专案组始终坚持把追缴文物作为案件侦办的核心任务,把精准掌握文物倒卖流向作为追缴的主线任务。首批犯罪嫌疑人到案后,面对盗墓团伙的攻守同盟,专案组以“分而治之”策略突破其心理防线:针对外地籍与本地团伙的地域隔阂,通过交叉审讯揭露“黑吃黑”内幕:犯罪嫌疑人张某超竟趁同伙不备,从临时库房盗走虎座凤鸣鼓藏匿老家。民警押解其跨越三省,最终在豫东平原的地窖中寻回这件精美的楚国重器。主要犯罪嫌疑人孙某国被怀疑私吞一对铜鎏金铺首衔环。专案组在公安部协调下联合深圳海关,历经三个月跨境侦查,终将这组流失的一级文物追回。
截至2019年底,专案组足迹遍及10余省50城,追回77件文物,其中26件一级文物的回归,为后续考古发掘奠定关键基础。最终,专案组查实自2015年起,河南杞县籍人员张某、夏某震等十余人联合淮南籍孙某科、孙某等人,先后三次盗掘淮南武王墩大墓,后将大量文物转卖给牛某峰、翟某民、刘某园3名文物贩子的犯罪事实。
2024年4月,武王墩墓抢救性发掘现场的新发现,成为案件二次集中攻坚的关键——墓室墓壁上的盗掘草图、遗留的现代工具,直指当年盗墓的精确路径。专案民警坚定“为国家守文物、为民族护遗产”的信心和决心,抓住这一契机对首批9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发起“二次审讯”。民警运用资金穿透、电子勘验等新技术,从尘封的交易记录中挖出新线索,先后在陕、豫等地抓获14名犯罪嫌疑人,追回35件文物,其中17件系关联案件追缴,通过考古人员和专案民警联合对被盗的北一室、北二室乐器坑进行文物复位,追回的文物基本能够填满墓坑,一个个被拆解被盗的编钟等乐器也得以重新组合复原,实现“案不漏人、人不漏罪”的目标。
50人专班,累计行程20万公里,2000余个日夜坚守,换来了一件件被盗文物的回归,换来了淮楚文化的举世瞩目。经科学发掘,淮南武王墩墓是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确定武王墩一号墓墓主人是战国末年的楚考烈王。其考古价值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
如今,淮南博物馆除了展示武王墩出土的精美文物,还陈列着盗墓工具、案件纪实影像,以及专案组民警的工作笔记。一位参观的中学生在留言簿上写道:“原来警察不仅守护当下,更在守护我们的过去。”
发布于:湖北省广盛网-股票投资管理-线上配资开户网-股票网上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